工企6111班书记王明阳惊闻陈锦江老师仙逝的消息,从美国发来的悼念词:
我们向陈锦江老师沉痛的哀悼,并向陈老师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陈老师的逝世,代表像朱九思校长、赵学田教授等老一辈的专家、学术带头人的时代的结束,他们真正是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实践参入者,他们为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日益发展、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行稳致远的传承效应将不会停息的!可以说,陈老师在他的人生丰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切悼念陈锦江老师,您永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惊闻恩师陈锦江教授仙逝,不胜伤悼!受恩师教诲的点点往事不禁又浮现在脑海中。
1985年进入304am永利集团(入校时还是华中工学院)自控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读本科后不久,我就听闻了陈老师的大名,他是专业创始人之一,也是教授(那时候每个专业的教授很少),后来又知道陈老师评上我们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亲眼见到陈教授是在大三的一门课上,那门课相当于专业前沿概论,每次课由专业里的一位老师来做报告,给我们本科生介绍自动化的某一个研究方向,其中一次课就是陈老师的报告。在课堂上,红光满面、一头银发的陈锦江教授平易近人,总是一脸笑容,完全没有一点架子。
到了大四,我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南一楼3楼的一个大实验室。因为陈老师也在那个大实验室办公,所以见到他的机会比较多。每次见面向陈老师问好时,他都是和蔼可亲地微笑点头。记得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实验室调试毕设做的电路板,调了半天都没得到期望的结果。在无助之时,看到陈老师走进实验室,我忐忑地上前询问是否有空帮我看看电路哪里有问题。他马上放下手里的包与我讨论,在了解了设计目的并看过我的电路图后,陈老师给出了加几个电阻和电容的改进建议。老教授仅用寥寥数语就讲清了我设计的漏洞所在以及改进的原理,让我豁然开朗。按老教授的建议改进电路后,很快就在示波器上看到了理想的波形。
大学毕业后我考上本专业研究生,在李浚源教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机器人。硕士入学不到一年,学校通知在读硕士可以申请硕博连读。于是我提交了机器人方向硕博连读的申请,争取能够在仰慕已久的陈锦江教授指导下攻博。在硕博连读的面试一开始,陈老师亲切地表示他与我早就认识,一下子就消除了我面试的紧张感。经面试合格后,我即转为由陈锦江教授、李浚源教授和方华京教授联合指导的硕博连读生。
攻博期间,我多次得到陈老师的指点和鼓励。每次听完进展汇报,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外,陈老师还会问我身体锻炼的情况,并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陈老师小时候瘦小体弱,上学后喜爱体操运动,天天利用单杠和双杆进行锻炼。长期的锻炼使得年轻时的陈老师身体变得非常棒,并通过层层严格选拔,进入抗战时设在四川的飞行学校成为飞行学员。陈老师说作为一个长辈他对学生要说的人生经验就是一定要坚持锻炼身体,没有好身体就不可能干好工作。陈老师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办事,校园里有不少坡,遇到上坡都是直接骑到坡顶,走路也是风风火火,完全不像一个70岁的老人。读博的后期,学校操场上安装了几套用于抗眩晕训练的旋梯等器材。旋梯相当于可以360度旋转的秋千,一般学生都不敢在上面做整圈旋转,但陈老师可以轻松地连续旋转几十圈,令我们这些青年学生都佩服不已。
1994年我博士毕业,在陈锦江教授等老师的大力推荐下进入浙江大学做博士后。毕业后,我数次借到母校开会之机拜访陈老师。再见到恩师,他的身体依然硬朗。陈老师说他已从学校退休,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让他每天都要运动。房间装修时,他让人在家里做了一个简易的单杠,方便自己在下雨时在家做引体向上。由于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他还每天上、下午去教工中心打两次乒乓球。记得有一次我临时去拜访陈老师,家人说他去打球了,我赶到教工中心看到他老人家正在挥拍对战。陈老师打球偏好进攻,正手频频起板,反手直拍反打相当熟练,在中台也敢使用直拍反打对拉,非常具有观赏性。下场休息时,陈老师开心地说他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地区高校教师乒乓球比赛,在老年组争金夺银。在整个赛场里他是年龄最大的,九十多岁的陈教授在比赛中活跃的身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为此比赛组委会还给陈老师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恩师驾鹤西去!往事历历在目,不能忘记的是先生的勤奋治学、谦虚平易、乐观豁达。师恩如山,永驻心间!
浙江大学控制学院 吴俊
2023年1月